您当前位置:首页 > 旅游资讯 > 慧可“立雪断臂”的真伪

慧可“立雪断臂”的真伪

GYJ 发布时间:2017年06月26日 来源:少林寺院网站

达摩大师的弟子,有较详细资料可考者,只有僧副(464-524)及慧可。

  据《续高僧传·僧副传》记载,僧副是山西省祁县人,俗姓王氏,从小好学,乡里称奇。他性好清静,尤其乐于访师问道。他听说达摩禅师“善明观行”,便南下嵩岳,“循扰岩穴,言问深博”,遂从而出家。他从师学禅的体会是,不用纠缠佛学的义理,只要怀抱一贯的恒心去修禅观,循序渐进,便得解脱,后来他总括为“慧印三昧”。他是达摩早期弟子之一。

  南朝萧齐建武年间(494~498年),他南游建康(今南京市),栖于钟山定林下寺,“楱心林薮,行逾冰霜”,三衣六物之外,一无所有。

  梁武帝萧衍素仰清风,为之建“开善寺”。但僧副不愿在广厦中安乐,便随西昌侯萧渊藻人蜀。北上岷岭,南下峨嵋,四川禅法,遂自此大行。据《梁书》卷23,知萧渊藻是天监元年(502年)被封侯,任益州刺史的。则僧副人川,必在是年。大概他在川中的时间很久,后来才又返回开善寺。普通五年(524年),卒于开善寺,春秋六十有一。

  这篇传记透露出一个值得重视的信息。如果僧副跟从达摩出家是二十岁的话,这年是公元483年,即达摩抵嵩山的年份不晚于这一年,换言之,是少林寺建立之前的十三年。该文还表明,达摩的禅法早在萧梁时代,就已传到江南及四川了。

  慧可俗姓姬氏,虎牢(今河南省荥阳县)人,本是一位书生,心怀大志,无书不读。他不欲为官,只冷眼静观时变。

  他四十岁那年,大约公元527年左右,河北、山东、陕西、河南等地都有农民揭竿而起,天下将乱。他决心投拜菩提达摩为师,渡过人生苦海。这位坐禅于嵩山的印度高僧,先前收过几个弟子,像僧副,学了一段时间便去了南方,算来已有三十年了;而道育,也自己修行去了。只有这慧可,决心一辈子侍奉老师,“毕命承旨”。达摩感到欣慰,因为他已是一百多岁的老人了。

  在此后的六年间,达摩便将“真法”传授给慧可;而慧可也精心研究《楞伽经》,抓住要点,创得纲纽,对于领宗得意者,时能启悟之。不过,对慧可宣扬的这一套“忘言、忘念、无得、正观”,文人学士们竟不齿之。而慧可却坚持不移,“力用坚固,不为缘陵”。

  大约在534年,初祖达摩灭化于洛河之滨,推测大约在洛阳市西宜阳县的韩城至三乡一带,在洛河北岸。弟子们就近将他埋葬在稍北的熊耳山下。此后,慧可及弟子们乃北上,于渡过黄河,居于某处。因为自尔朱荣“河阴之役”(528~530年)以来,洛阳战乱不止,六年间换了四个皇帝,天下汹汹。

  处于战乱阴影下的河阴僧俗,怀着对慧可的敬仰,纷纷来投师求法。慧可则以雄辩的理论,结合自己禅定的心得,开导四众,遂言满天下。不久,大约在535年他又北上邺城,盛开秘苑。在那里,他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,但也遭到佛教保守派的攻击。

  这保守派,又称“滞文之徒”,最心术不正的是道恒禅师。此人在邺城一带颇有势力,“王宗邺下,徒侣千计”。他专门去听了一次慧可说法,认为不合佛法及情理,斥之为“魔语”。他偷偷派了一个叫通明的弟子,暗害慧可。然而通明听了慧可说法以后,泰然心服,归依了慧可。道恒派出第二个人,也是如此。

  据说有一次,道恒遇上了慧可,对他说:“我下了很大功夫,派人去给你开开眼目。你为什么反倒收容了他们?”慧可回答说:“我的眼目本来是正的;因为看到你,所以邪了!”

  这披着黑色袈裟的道恒,实是败类。他贿赂官府,对慧可加以屠害,竟砍掉慧可一只胳膊。慧可忍着巨痛,以火烧砍伤之处,然后用帛裹住伤处,乞食如故。为了养伤,他有一度只好放弃了修行生活,纵容顺俗。

  不想这段惨痛的历史,到后来竟演义成为“立雪断臂”的一段佳话。

  道宣去世后五百多年才诞生的普济(1179—重253)在《五灯会元》卷1《东土祖师·慧可传》中写道:

  慧可近闻达摩大士住止少林,乃往彼,晨夕参承。祖师达摩端坐面壁,不予理睬。慧可思惟曰:“昔人求道,敲骨取髓,刺血济饥,布发掩泥,投崖饲虎。古尚如此,我又何人?”于是,在这年十二月九日夜,天大雨雪,慧可立于雪中不动。次日将天亮时,积雪过膝。祖师达摩悯而问曰:“你久立雪中,当求何事?”慧可悲泪告曰:“惟愿和尚慈悲,开甘露门,广度群品。”祖师答曰:“诸佛无上妙道,旷劫精勤,难行能行,非忍而忍,岂以小德小智,轻心慢心,欲冀真乘,徒劳勤苦。”    

  慧可听了祖师这番教诲激励,潜取利刀,自断左臂,置于祖师面前。达摩知此人是法器,乃曰:“诸佛最初求道,为法忘形。汝今断臂吾前,求亦可在。”遂为之取法名慧可……

  慧可后来在邺卫地区,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,常常忍饥挨饿,受冷受冻。加上他传的禅法“幽而且玄”,一般人也不愿从他学习。倒是有位幽遁林野的向居士很尊敬慧可,常常写信,求教禅法。这是天保初年(550年)的事。慧可回信说:“你来信说的‘幻化非真,谁是谁非,虚妄无实,何空何有’,很有见地。真与幽皆是空。迷界见到摩尼珠当作瓦砾,悟界时豁然开朗才觉得是真珠。智与愚无异,万法皆真如。观身与佛不差别,何须更觅无余涅★。”

  慧可的同学昙林,在邺城时大讲《胜★经》并制文义,每次开讲,常有七百多人听法。不幸的是这林法师也遭贼砍臂,叫号通夕,疼痛异常。慧可瞒着自己也被砍臂的情形,专门来护理昙林,乞食后送给昙林。昙林因手不方便,怪慧可没有送到眼前。慧可说:“我也无臂!你还生什么气呢?”昙林得知真相后,很受感动。

  577年,北周灭北齐,在原北齐地区推行“灭法”政策。二位无臂的高僧乃共护经像,隐于山林。这时慧可已是八十九岁的老人了,不久便溘然去世。弟子们把他葬在邯郸市东南的一个村庄边。这村子今名“二祖村”(今属成安县商城乡)。唐贞观十六年(642年),这里建成了“二祖寺”。1935年,在该寺院出土了一通唐碑,是元和十二年(817年)由李朝正重造的梁武帝撰《菩提达摩大师碑》。经专家研究发现,这所谓梁武帝所撰的碑,是抄自唐僧智炬撰的《宝林传》卷8,是唐代禅僧编造的。

  在少林寺对面的少室山上,有一个钵盂峰,峰之顶,地势平坦开阔,有屋三间,坐北朝南,松柏环护,这就是“二祖庵”。庵西北约十公尺的山坡上,有唐塔一座,是单层方形砖塔,塔刹已毁掉。塔北面嵌有石板,刻的是《少林寺香山精舍之铭》,字多剥蚀,惟年号尚存,曰“大周万岁登封元年丙申”(696年),“为天册金轮圣神皇帝(武则天)、皇嗣造”。万岁登封元年四月改年号为“万岁通天”,可知此塔铭在四月以前。据此可知,所谓“二祖庵”,在唐代叫“香山精舍”。“二祖庵”的名目,首见于元代《东福廿五世古传源和尚传》,内称日本僧人古源邵元(1295—1364)人兀后久在“少林二祖庵”居住。而古源邵元来少林寺,在1335年冬季以前也。

  这样可以推测,二祖庵建造的时间应在初祖庵创建后不久。“初祖庵”创建于北宋哲宗元符三年(1100年)。不久,乃改“香山精舍”为“二祖庵”,以应“革律为禅”的形势。

  慧可有弟子那禅师,俗姓马,本是讲习《礼》、《易》的儒士,在相州(今河南省安阳市)遇慧可说法,便与学士十。人出家受道。据说诸门生向慧可辞别时,哭声震动天地。

  那禅师出家后,奉行“头陀法”,只穿一衣,持一钵,不蓄财物。

  那禅师的弟子慧满,河南荥阳人,俗姓张氏,也奉行“头陀法”,住无再宿,常行乞食,但蓄二针,用来缝补衣服。据说贞观十六年(642年)冬,大雪纷飞,他在嵩山会善寺旁的一座墓穴中过夜,大雪有四五尺厚,他也不以为苦,直至天亮时,才人会善寺拜访他的法友昙旷法师。众僧深感惊讶。 (以上信息来自少林寺院网站)